利字當頭:磚頭為甚麼不能抗衡通脹?
2012年01月09日 上星期,讀書會小組討論當中,有成員問道:「如果政府介入壟斷貨幣供應之後,結果必然是通脹,那麼買磚頭不是必賺嗎?」
我只會說:「盡其量,我們只可以講,磚頭比公仔紙更保值。但講到對冲通脹。我認為,就算黃金也幫不到大家。要是依書直說,通脹之下,絕大多數人都是輸家。要成為唯一贏家,就要直接拿到中央銀行新鮮熱辣印出來的銀紙。」
這位成員反問到:「看香港的地產,過去不是長揸必贏嗎?」
按揭等同槓桿放大
對很多人來說,磚頭勝過紅簿仔,因為一來有租金收入,二來又有通脹帶來的賬面升值。不過,樓始終有物理限制,隨時間的流逝,內在的一些價值亦會散失。最簡單的比較,同樣實用面積 600呎的兩個單位,一件貨是三十年的舊樓,一件是最新的,算就在同一區,兩者在價格上的差異,可以非常之大。
就算三十年前用幾十萬買下來,今天市價幾百萬,我不可以就此說賺了十幾個開。因為扣除利息,維修等成本,買樓的回報,肯定沒有大家直覺的那麼高。
說到底,絕大多數業主,都只是求自住安心,保值還是其次。
投機磚頭,最大的風險,是流動性問題。其次,絕大多數人投機磚頭,必然要做按揭,換言之就是槓桿放大。保值卻用槓桿放大,而當事人卻不為意其中風險。所以,近代歷史中,幾乎所有泡沫,都牽涉到地產。不過,地產始終有投資的方法,究竟怎樣做才是王道,明天續談。
「磚頭,最多是通脹下,讓我們避得一時的地方。長遠而言,除了非常少數人,在通脹之下,我們都會是輸家。」昨天,我講到單單是買物業,不足以抗衡通脹,但最後我加了一句:「地產始終有投資的方法。」究竟,甚麼才是投資物業的王道?
話說,在讀書會當中,有成員提出:「隨着土地使用效益的增加,地產的價值也會隨之上升嘛。」
具體一點找個例子說明吧。大家有留意到早前有關大學生太空倉的新聞嗎?有投資者想到了,在西環找來一個舊單位,改裝成一個有十二個「超現實」的太空倉床位,每個每月盛惠 3500大元。一個本來只有租值兩萬不到的單位,租值即時翻了最少一倍。
被投資對象必須質變
覺得大學生床位太不「人道」嗎?那些格仔舖又怎樣?專業的投資者,都傾向舖位和工商單位,是有一定的原因。當然,要是水喉夠大,將一整圈舖位買回來,重整之後,增加租值回報,又是一條財路。大前提是,大業主不會阻頭阻勢。
曾幾何時,我和幾個朋友想過,在一個交通特別多限制的新區,買下一排車位,然後靈活放租,增加這些土地的回報,可是,地契的限制太多,最終也要放棄這個念頭。
話說回頭,就算是投資住宅放租,想放大回報,也要花了心思揀租客和搞裝修,不是每個月等租客交租那麼簡單。
就像我之前所講,投資,必然要令被投資的對象發生根本的質變。俗一點講,投資一定要有增值,否則,純粹等運到等升值,那只不過是被動的投機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